重要通知!自2017年7月1日起,需要发票的网友,无论电子发票还是纸质发票,下订单时在备注里需提供纳税人识别号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可向单位财务询问),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税收凭证。出自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第16号。(购买图书只能开增值税普通发票,不能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吴秉铨、刘彦仿主编的《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诊断(第2版)》写作目的在于集中国内大型医院、医学高等院校的大量实践经验,写出一本指导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病理诊断上应用的书籍。病理诊断离不开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寻找诊断依据:病变性质的确立、实体瘤的鉴别、转移癌原发部位的推断、淋巴瘤的分型、肿瘤预后判断、靶向治疗特异蛋白表达的评估,以及感染因子的鉴定等。本书有助于广大病理工作者正确认识和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合理选择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完善实验操作和质量控制,科学地分析和判读实验结果,协助病理医生作出适当而全面的病理诊断,这些直接关系到对患者进行正确的临床处理和治疗。 #13;本书的写作和章节安排特色,是在简明介绍免疫组织化学最新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侧重按人体各系统疾病阐述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密切结合我国病理诊断实践指导应用,有明确的疾病针对性。在章节协调上,力求全书统一规范,思路清晰。 #13;
上篇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第一章 免疫组织化学的概念、特点及发展
第一节 免疫组织化学的概念
第二节 免疫组织化学的特点
第三节 免疫组织化学的发展
第二章 抗体基础知识
第三章 细胞和组织的处理与抗原修复
第四章 常用染色方法与染色阳性结果判断
第五章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干扰和处理
第六章 免疫组织化学标准化
第七章 免疫组织化学质量控制
第八章 免疫组织化学与其他分子技术的应用
第九章 免疫细胞化学在细胞病理学中的应用
第十章 免疫电镜技术
下篇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各系统疾病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第十二章 软组织和骨肿瘤
第十三章 皮肤与黑色素肿瘤
第十四章 眼、耳、鼻、咽喉、口腔及颈部肿瘤
第十五章 纵隔与问皮肿瘤
第十六章 肺肿瘤
第十七章 内分泌肿瘤
第十八章 消化道疾病
第十九章 肝脏和肝内胆管系统肿瘤
第二十章 胰腺疾病
第二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二十二章 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二十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二十四章 乳腺疾病
第二十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二十六章 免疫组织化学在来源不明转移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第二十七章 感染性疾病
第二十八章 肿瘤干细胞及其标志物研究进展
附录一肿瘤鉴别诊断抗体应用规则
附录二常用抗体的特点
全书英文缩写汇总
吴秉铨,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病理学会(IAP)中国部主席,香港医学科学院病理学院荣誉院士,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中华病理学杂志》名誉总编,《中国癌症杂志》、《实用肿瘤学杂志》、《诊断病理学杂志》、《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肿瘤学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HumanPathology》(美国),((ActaPathologica、MicrobiologicaetImmunologicaScandinavica》杂志(丹麦)、《PathologyInternational》杂志(日本)、《JournalofExperimental amp;ClinicalCancerResearch》杂志(意大利)的编委和顾问。 先后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院,攻读病理学研究生4年。曾留学美国,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癌研究所进修。 #13;曾任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病理学系主任,北京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位委员会副主席,两届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基础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召集人,q-华医学会北京病理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亚洲、太平洋地区病理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主席(APASP),美国加州LomaLinda大学医学中心病理系客座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肿瘤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的兼职或客座教授。 在五十年病理学研究工作中,前二十年致力于诊断病理学和实验肿瘤学的研究,后三十年主要从事癌转移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的研究工作。曾连续三次获得国家重点攻关课题项目,历时十五年。在国际上获得三项纽约中华医学基金项目和一项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遗传和生物工程研究项目。发表论著百余篇,曾应邀赴美、亚、欧、澳二十余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
刘彦仿,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现任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专家组副组长。曾任中华病理学会常委、总后勤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委、陕西省病理学会主任委员、《中华病理学杂志》副主编、南京大学医学院顾问与兼职教授、汕头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等职,2000年被总后勤部授予“总后勤部科学技术一代名师”。 主要从事免疫分子病理学研究,率先在我国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免疫病理学,发展了如彩色胶体金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是我国免疫组化及免疫病理的奠基者和先驱者之一,在发展和推广免疫组织化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教授长期从事肝脏疾病的免疫组化辅助诊断研究、流行性出血热的免疫分子病理学研究和肝癌的免疫基因治疗研究。从1980年开始,制备了多株特异性较好的抗肝细胞肝癌的单克隆抗体,并进入“863”新药研究计划,继而用基因工程方法对抗体进行了改造,达到了较好的实验治疗效果,使抗肝癌抗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学科带头人,刘教授带领的学科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2002年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共培养硕士生45名,博士生25名。发表论文32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著《免疫组织化学》、《原位PCR》、《免疫学基础》、《风湿病学》、《中华外科病理学》等十余部专著。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共0条评论